信息流文案被用爛時,如何獨樹一幟,讓用戶眼前一亮?
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文案一:跟李敏鎬一樣的大長腿。
文案二:1米大長腿。
我們比較一下這兩條文案的可視化程度:
文案一顯然更具想象力、說服力和畫面感。
類比一下,當我們寫廣告文案、起文章標題、或活動文案時,愣是把擁有“李敏鎬一樣長腿”的好產品描述成了“1米小短腿”,那無論是對流量轉化率還是品牌建設的傷害都是致命的。
專業的文案人或許都明白,無論任何類型的文案,最終目標都是“改變用戶態度”或“促使用戶行動”:
比如對某品牌更偏好、或認為某產品更值得信賴、性能更加、逼格更高(態度改變),在需要時,能夠優先選擇、購買自己的產品(引發行動)。
然后,大量專業的文案人員都能快速在腦海中構建如下的思考路徑:
并在“吸引注意”及“喚醒情緒”投入了全部的努力,以期“改變態度”、“促使行動”。
沒錯,上述思考路徑在理論上問題不大,但它偏偏就犯了理論錯誤:它假定現實中文案受眾都處于“精神抖擻”的理想狀態。
但是,在這個高壓、高節奏社會下,大多數時候,用戶內心更可能是:
在這種用戶疲倦、認知高度過載的情況下,縱然文案能夠引起注意,但如果內容本身無法讓用戶認知消化(記憶),后面的一切都是白搭。
缺失了“認知消化”這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們文案傳達的信息充其量只能進入用戶心智的“內存”,稍縱即逝。
那么,大腦有哪些“低耗能”的流暢認知偏好呢?
明白這些認知偏好,你就能寫出走心文案:
認知偏好一:為何大腦解讀形容詞等抽象語言會那么累?
如果你觀察下剛認字的嬰孩,會發現他們看畫冊的文字時總是會一字一字朗讀出來,而不會像我們一樣“默讀”。
他們之所以需要“發出聲來”是因為在學習文字階段,我們人類不得不借助“聲音”這個媒介使“文字”與其“實際指代的含義”在大腦認知中產生鏈接。
哪怕是我們成年人也一樣,只不過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大腦中將文字翻譯成聲音、再到視覺的微妙過程。
不信你看下這個詞:檸檬。
是否發覺想要強制頭腦中完全沒有“ningmeng”這個發音,然后不浮現“經典檸檬”的視覺圖像很難?
理由很簡單:相比人類1000萬年的進化歷程來說,人類的“文字”歷史充其量也不過幾千年,而普通老百姓普及文字的歷史在國內不過才幾十年。
這么短暫的時光里,根本就不夠時間讓我們大腦“進化”出能夠直接解讀“文字”語言的“適應器”。
討論至此,“大腦低耗能”的認知模式之一可以現身了:可視化。
畢竟,在人類上千萬年的漫長時光里,都是通過肢體語言、表情、聲音來彼此溝通的,已經將大腦塑造的對“可視化”語言異常敏感、易于喚醒。
比如,全球各種古老文化中能夠傳頌千年的諺語大家隨手一抓都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是“視覺化”語言啊。
“大家千萬不要做那些投入很多努力最終卻什么也得不到的蠢事啊”。
“我們不能逼迫別人去做他不甘愿做的事情,這樣容易得不償失”。
“楊貴妃好有肉感好漂亮啊,她的衣裳、笑容都那么好看”。
但如果把這些語言換成另一種表達:
“竹籃打水一場空” “強扭的瓜不甜”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結果,也就流傳至今了。
所以,當我們需要撰寫容易吸引用戶注意,能使用戶將內容輕松讀進“腦”中的文案時,切忌用普通的“形容詞”、“抽象化”語言
比如,我就發現不少手機的廣告文案都有類似話術:“不僅是手機,更是精致的藝術品”。
如果要把這句白開水文案改成“可視化語言”可以怎么思考?
我們想下,現實中如果拿著一款顏值爆表的手機,可能會發生何事?(比如大家會好奇多看一眼)哪些事物會使大家將顏值好看的手機關聯起來(比如蘋果產品)?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就能把文案寫的充滿視覺化:“唯一尷尬的是,會有人問你,iPhone出新款了么?”
相信任何人一看到這句話就能馬上明白這款手機外表設計肯定別出心裁。
我們很多人都說“故事思維”如此重要,卻不知道“故事”之所以容易讓人閱讀下去,很大原因正是因為故事化語言都是視覺型語言。
所以,再好的文案、再好的劇情,如果不具備可視化語言,也是白搭。
認知偏好二:為何大腦對巨大的數字、計量單位無感。
比如,高考完,一批考生馬上要填報志愿了,想知道心儀高校的面積多大,結果官方數字卻通常說:占地82萬平方米,那童鞋們其實看了也白看。
但如果換一種表達,面積相當于100個足球場的大小,人們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人們傾向于用“比較”來評估價值大小,這是一種簡單高效的大自然生存評估法則。
比如,超市或商場,大量的價格標簽都喜歡貼上:原價369元,現價199元,以供消費者更好的對商品價值做出判斷(覺得折扣價很優惠)。
否則,一件標價199元的涼席,你覺得貴還是便宜?沒感覺。
因此,當我們做文案時,盡量找到“錨定物”作為參照,從而凸顯自身產品的優勢。
遺憾的是,很多文案依然我行我素,為彰顯自身的“技術之高”而沾沾自喜。
比如,體現充電寶的容量大:“超大容量,80000mha”;或者,體現筆記本的輕?。骸巴黄戚p薄,11.2毫米、0.87千克”。
但對于大眾消費者們,他們才不懂得你們的技術多么先進、多么難得,你是11.2毫米或者21.2毫米,抱歉,到底是多???
但如果改成:“超大容量,滿足你,野外探險7天的電量”
而對于筆記本的輕薄亮點,是不是可以這么寫:“突破輕薄,一本雜志的厚度,一本書的重量”。
人類這種嚴重依賴“比較”來衡量事物價值的直覺習慣比我們想象的還更為根深蒂固。
認知偏好三: 大腦識別新事物的第一反應是貼標簽。
也許是受一些大品牌廣告的影響,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文案:
婚紗攝影還是服飾?別讓大腦困惑。
事實上,對于一款名不見經傳的新產品,我們需要向用戶傳達的第一個概念應該是:我是誰(類別),我能做什么。
而不是一上來就附庸風雅,上演一部國際“品牌大片”,那么縱然你的文案渲染的情境再觸動用戶的內心,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比如,我前陣子在地鐵上看到一則文案:
文案本身很走心,又借勢母親節,很吸引眼球,但是……我作為用戶,會將這個文案跟產品(母嬰服務)產生任何關聯么?
很多人都以為,所謂專業文案就必須是吸引眼球、嘩眾取寵、必須走心、必須是高大上,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不懂思考的迂腐觀念。
專業文案的前提是——把你想傳達的內容牢牢鎖進用戶心智硬盤中。
那么,對于一款新產品,兩個字:告訴用戶產品所屬的“類別”。
“類別”能夠讓大腦輕松識別“什么是什么”,而“預期”則可作為展示產品亮點的發力點。
時下眾多的產品(或品牌)如果光看名字幾乎都無法辨識它到底是什么?比如,豆瓣、喜馬拉雅、得到、美團、愛奇藝、咕咚、脈脈、快手、閑魚……第一次看到這些名字時,別告訴我你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諷刺的是,當今全新品牌偏偏還是無腦模仿大品牌的文案套路。比如:
它到底是耳機產品、還是手機?當大腦很困擾時,它唯一會做的事情就是忘記。
認知偏好四: 將己方視角扭轉至用戶視角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基于“自我”(self-concept)構建的,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想讓用戶像溜滑梯般輕松的解讀文案,那我們就必須將“自我視角”語言轉化成“用戶視角”語言。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隨處可見那些處處從自身視角出發卻從未考慮用戶視角的文案:
某IT企業:連續五年被評為“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
某品牌手機:四攝3D拍照,安全加密芯片。
某品牌筆記本:精致簡約機身設計,防炫光高清屏。 …… 這些在廠家看來多么驕傲的特點,在用戶看來就一句話:who TM cares(與我何干呢?)
那,我們應該如何寫出“用戶視角”的文案呢?
訣竅就一句話:產品的初衷究竟是解決用戶的哪個切身之痛,這個問題高頻發生的情境是怎樣的?然后把情境用視覺化語言(結合實際情況用上比較、分類思想)表達出來。
比如,某品牌的枕頭,廣告文案是:來自泰國的乳膠枕,果凍般的質感。
泰國的乳膠怎么了?難道還自帶一股榴蓮香味么?
進一步了解才知道這個枕頭的核心是主打“舒適睡眠”。
那我們從用戶視角看,睡眠不好可能會導致哪些問題?身體疲乏、精神不集中、加速衰老等等。 所以,如果產品的核心目標用戶是女士,我們可以從用戶最在乎的問題——“影響外貌”入手思考文案:
“一夜沉睡,找回嬰兒般的肌膚,乳膠枕頭,定義新睡眠”:
而如果目標用戶時男士,那么他們最在乎的通常是工作成就,那么你的文案可以切換至:“剛到中午,一天的工作竟已做完。乳膠枕頭,定義深睡眠”。
總結:
一個精干的職場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帶著清晰的目的,文案也不例外。
任何文案,其最終目的無非就兩個:
在用戶心智中改變對某物的態度(比如從無感到好感到迷戀);
促使用戶做出某種行動(比如購買、關注);
1)用「視覺語言」取代抽象語言、形容詞等。
比如描述妹子就別用美麗漂亮,而應該說“走過之處,男女老幼無不回頭再看一眼”。
2)用「比較」來凸顯某物而非量詞、數字。
比如促銷時不要說“特價166”而應該說“原價699,今天特價166”。
3)對新產品用「分類語言」讓用戶大腦進行快速預熱、產生預期。
比如你推廣一款新產品“碰碰”,務必先告知用戶這是兒童玩具而非交友產品,讓用戶一眼即明該如何評估你的產品優劣。
4)扭轉自己的直覺表達方式,打動用戶唯有從「用戶視角」思考。
不要強調你的產品有多了不起,而是告訴用戶這了不起的產品能為他帶來多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