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這屆消費者不行,會讓這些廣告逐漸失效
Re-think: 信息時代的廣告 “有很多逐漸要失效的廣告方式,但我們依然堅持?!?
如果你回到清朝末年,一定會發現還有很多年輕人在辛苦練習射箭,他們認為這樣的技能可以幫他們在未來博取功名。但可能沒有想到,僅僅幾十年后,弓箭就完全退出了軍事的歷史舞臺。

(圖:1899年外國人拍攝的清朝八旗子弟練習射箭,他們可能不知道12年后斷掉大清的武昌起義,用的是步槍。)
同樣,營銷、廣告也是這樣。很多正在被辛苦訓練的技能、技巧,正在迅速過時或者失去實際效果;而很多沒有被重視的方式,也在迅速崛起。
如果說武器的變化是因為新科技的出現,那么營銷的變化就一定是因為消費者的改變。
在當下,任何營銷人都不能忽視的一個挑戰:我們正面臨大批的更難被營銷洗腦、更具懷疑精神的消費者的出現。他們的出現有這些重要的驅動因素:
消費者更加容易獲得信息(搜索引擎、電商評論、其他人評價) 消費者面臨的信息環境更加復雜和多變(拿著手機、放著音樂、聊著天還同時看電視)
消費者每天面臨大量的情感刺激(一句文案都能感動一代人的時代結束了) 更高學歷、有知識的大量年輕消費群體(比如90后)登上舞臺,并影響其父母。
1、自夸營銷 VS 創造興趣
在“如何夸產品?”這個話題上,隨著消費者習慣的變化,對應的廣告方式也正在變化——
(1)早期的自夸營銷: 產品局部賣點的夸張術
在所有的廣告中,如果說有一種廣告方法影響最深遠、被使用最多、拿過最多的創意大獎,那必然是“局部賣點夸張術”。
類似于這種廣告:

(圖:某豐胸產品廣告,胸太大導致排隊的時候距離遠)
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我們夸的東西都一樣(比如都是夸豐胸效果好),但比拼誰夸得最厲害、最有創意——你簡單寫一句“豐胸效果好”,我寫一句“A罩杯的福音”,另一個人搞一個創意“豐胸效果太好,導致顧客走不動路了”。
但是這種方法成立的重要前提是:消費者處于相對封閉的情況下,選擇單一或者無法通過搜索等方式來驗證信息,只能相信你的。
比如這個快遞的廣告,提出我們家的快遞非??欤?

此時看到這個廣告,你一定覺得太有創意了,這個快遞竟然這么快,以后要有急事,就選這家了!
但如果是在信息時代,你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廣告、在網上看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呢?
比如你又看到這個廣告:

“哇!剛剛的廣告是快遞快如風,現在直接快成一道閃電了,閃電比風快,就選這個了!”
這還沒完,你又看到這個廣告:

“更厲害,火警都要求這家快遞去送!”
到底選誰?
這些快遞都喊自己是最快的,作為消費者,你真的會根據創意夸張的程度去選擇嗎?
當我們面臨更多同質化選擇的時候,“賣點夸張術”,已經變得不那么有效了。
(2)表面傳播定位:喊出不同的口號
既然在同一個賣點的自夸大戰中,幾乎不論創意多好,都很難掙脫出來,自然就有人嘗試其他方式——換角度夸,大家都夸手機信號好,我就不跟你們比誰夸的厲害了,我夸音質好。
(2)表面傳播定位:喊出不同的口號
于是,這就發展出了新的方式,用來解決大量品牌形象同質化的問題。
(2)表面傳播定位:喊出不同的口號
既然在同一個賣點的自夸大戰中,幾乎不論創意多好,都很難掙脫出來,自然就有人嘗試其他方式——換角度夸,大家都夸手機信號好,我就不跟你們比誰夸的厲害了,我夸音質好。
于是,這就發展出了新的方式,用來解決大量品牌形象同質化的問題。
這一方式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當年的諾基亞手機,生產眾多類似功能手機,通過簡單的變化外觀和宣傳口號,施行不同的定位,以制造差異化。

加一個音樂按鍵,就是音樂手機;換成黑色并漲價,就是商務手機;換成彩色并降價,就是學生手機……
這些方式不光在營銷還是在企業戰略方面,都是巨大的進步——終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差異化的作用。
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這種依靠表面差異化包裝的方式也正在遇到沖擊,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不需要品牌方來告訴他們,到底誰的功能更好,到底我應該“認準誰”。
前幾年上市的Facebook手機,定位“社交手機”,如果是在10年前,很有可能真的會大賣,因為符合差異化、創造了新品類。

但是現在用戶隨便打開任何一個評測網站或者看任何一個科技論壇,自然就瞬間知道了Facebook手機對社交到底有多大實際的幫助——當然是沒有,因為所有手機上都有facebook。
在現在真實的購物環境中,消費者更經??吹降氖沁@種頁面:

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大量的導購網站、用戶推薦、評測、電商好評率),導致消費者已經越來越不需要從品牌方的口中得知“到底哪個性能好”、“哪個拍照好”。
也就是說,很多用戶可能會認為某個廣告主打“續航”的手機續航不好,但“CPU不錯”?;蛘呦嘈胖鞔颉胺磻臁钡氖謾C實際上“反應并不快”,不過它“續航不錯”。

(3)在優勢環節創造興趣
我們知道,只要同質化仍然存在一天,戰略定位一定會非常重要。但是定位的傳播方式,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未來的廣告,最重要的并不是夸獎你的某個屬性(因為消費者自然會從其他途徑知道,而且也不相信你的自夸),而是在你的優勢環節創造興趣。
如果你是造汽車的,為了解決同質化問題,發現市場空缺后定位“越野汽車”
在過去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廣告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人相信你的越野是最好的(強化定位),然后消費者自然會相信。
但現在,越野好不好,其實去汽車之家之類的評測網站,一查一搜就知道,消費者更難以因為你說你越野好,就相信這一點。
實際上,此時的廣告,應在優勢環節(比如越野)創造用戶興趣。

當更多人對越野產生興趣,就會在買車時,提高對“越野性能”這個屬性的權重,從而更容易選擇越野性能好而不是更加省油的車。
但如果你真正的優勢環節并不是越野,在廣告時打出“越野”的定位,想讓用戶覺得你越野第一,最終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所以,設計廣告時,應該問:我如何讓消費者對某個優勢環節產生興趣,從而在他們最終比較的時候多加考慮。
2、過度承諾 VS 逆向營銷
一直以來,絕大部分廣告都在圍繞“你承諾,我放心”,通過遮蓋自己的缺點,表現自己的優點來促成跟消費者的交易。
通過這樣大量的過度承諾、包裝自己、自封為王,很多本來可以跟消費者拉近距離的品牌,逐漸被消費者疏遠。
而這個時候,獲得信任的關鍵,并不是繼續說好話,而是做“逆向營銷”——直接承認自己的不好。
比如很多人買車的時候有購買敞篷車的想法,但是擔心“容易被曬”、“不實用”從而沒有買。
這個時候,最容易打消別人顧慮的方式,并不是否則這些缺點,反而是勇敢承認
所以,Mini敞篷車是這樣說的:

這樣反而容易讓人打消顧慮,覺得“不就是被曬嗎,現在一看,其實也沒什么”。
3、情感式助推說服 VS 動機說服
比如為了說服你買高清電視而不是非高清電視,動機說服就是讓你在內心產生對高清電視的需求動機,比如讓你覺得“這個年代流行高清的”(從眾動機)、“高清的看電影更爽”(實用動機)等。
而助推說服,就是讓你因為和產品利益無關的理由而購買。
比如線下銷售員先給你倒杯茶然后給你送上個蜂蜜小蛋糕,接著勸你買高清電視,你有可能因為內心接受別人恩惠而產生的愧疚感,最終購買;
情感助推,本質上相當于給消費者放搖籃曲,讓他們不知不覺被洗腦了,即使沒有動機,也可能因為莫名的好感而購買我們的產品。
但是現在的消費者拿著手機,開著電視,放著音樂,同時面對無數復雜的信息。在這個時候嘗試用這種手段影響消費者,就好像給一個正背著包沖向嘈雜地鐵檢票口的孩子放搖籃曲一樣,他仍然能聽到這個搖籃曲,但其影響已經微不足道了。
文章來源:【李叫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