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才“傷你” 大數據咋變“殺熟”幫兇

常言說得好:物以稀為貴,人以熟為寶。然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社會上出現一些專門拿熟人下手謀取利益的行為,即“殺熟”?;ヂ摼W也不能幸免。不知不覺中,本該造福于民的大數據技術,成了部分互聯網企業“殺熟”宰客的幫兇。
“殺熟”不“殺生”
近日,有網友爆料在某網購平臺上遭遇“殺熟”的堵心事:“之前為了省運費和享受折扣,一直都是年年花錢充會員,結果昨天跟同事一起買紙巾的時候發現,同一款紙巾,同事(非會員)手機上顯示原價49.9元、特價39.9元,而我的手機則顯示原價49.9元、會員價44.9元……”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微博網友“廖師傅”爆料稱,他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預訂特定酒店的房間,價格一直保持在380元-400元。偶然一次,他通過酒店前臺了解到,該房間淡季的價格僅為300元左右。消息在網上發布后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有類似經歷。
據了解,此類“殺熟”的網絡平臺消費涉及打車、購票、訂房等。它們之所以“一殺即得”,是因為它們掌握了消費者的大數據,知道從哪里下手。對陌生人,因為無此便利,只得先放過一馬,“殺熟”不“殺生”。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這一現象已持續多年。有數據顯示,國外一些網站早就有大數據“殺熟”的現象。近日有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當一半 (51%)的北美市場營銷人員認為 AI 并無“實際需要”時,只有三分之一 (38%) 的亞太區受訪者認同此觀點。另外,相較北美 (10%) 及歐洲 (9%),亞太區(16%)受訪者表示更傾向使用整合的云端科技。以此看出亞太區市場營銷人員更擅于利用新科技自動化的傳遞個性化內容,令工作更智能更快捷。
“懂你”才“傷你”
有網友調侃:“優秀的互聯網企業,都會使用大數據;而大數據的功能之一就是殺熟?!奔夹g是個中性詞,但由技術的濫用而引發的道德、法律問題需要社會各界正視。
大數據讓電商更“懂你”,也更容易“傷你”。比如,電商通過對顧客的碎片數據進行分析,為消費者畫像,進而精準提供服務。這對于買賣雙方都有一定的益處。但是,當大數據的運用過界,侵犯到消費者隱私并且以此謀取不正當利益時,卻不能以“精準營銷”作為遮羞布。
知名經濟學者、財經評論家郭凡禮認為,大數據“殺熟”反映了在大數據時代,科技公司通過技術和網絡壟斷地位,對消費者形成信息孤島。
“大數據殺熟暴露出大數據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非對稱以及不透明?!敝袊娮由虅昭芯恐行闹魅尾芾谡f。他表示,同一平臺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制定了不同的價格,這種大數據“殺熟”已屬于違法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有可能還涉嫌價格欺詐。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提升用戶體驗。通過大數據進行違背道德的操作,是一個平臺的悲哀。
“殺熟”要“剎住”
以犧牲老用戶的利益來獲得新用戶的好感,吸引新用戶,是大部分“殺熟”企業的出發點。但是當新用戶轉變成老用戶,“殺熟”的刀子也會迎面割來,而消費者則淪為了一茬又一茬待收割的韭菜。長遠來看,無異于殺雞取卵。
“大數據只是商業工具的一種。君子愛數,用之有道?!币子^首席技術官郭煒說,單純通過流量壟斷、信息不對稱,利用大數據來獲得不義之財的商家勢必會在市場競爭中被逐步淘汰。
有業內人士建議,當前,消費者盡量將自己的消費行為碎片化。這樣某個單一平臺通過大數據看到你的畫像就是不完整的,被“殺熟”的幾率會低一些。
在曹磊看來,消除“殺熟”現象還是要依靠企業的自覺以及政府的管控,畢竟數據掌握在平臺手中,對于數據的處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只能通過政策法規加以規范,對于違規者進行嚴厲打擊,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那么業內應該如何規范定價?曹磊進一步表示,定價要體現公平公正,對于特殊的價格也要進行公開的聲明。
關于旺翔
上海旺翔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835063)是一家集DSP,SSP,DMP,游戲,網盟,海外流量業務的綜合性移動數字營銷廣告傳媒公司。
公司具有深度的海量國內外流量資源聚合能力,聚集三十大平臺,12億用戶,22000家廣告主,2.5億日活,業務覆蓋100個國家及地區。
公司擁有23項技術軟件專利,創新開發三大技術引擎:超大數據運算引擎,深度SDK定制引擎,智能場景匹配引擎,精準定向廣告投放,提升廣告營銷效果。
我們的戰略合作覆蓋百度,阿里,騰訊等超一流互聯網企業,客戶覆蓋阿里、京東、蘇寧、唯品會、1號店、草花、掌游、平安、招商銀行等,匯聚國內外海量優質流量資源,提供整合跨國家、跨地區,跨平臺,跨渠道的一站式解決服務。
